发布时间:2025-04-03 04:03:15 来源:热点一线网 作者:流云
在前不久,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《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报告》。 其中最让人关注的一点,莫过于整体个税缴纳情况,在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,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了七成。 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里,六成以上仅适用3%的最低档税率。 可以说,减税政策初见成效。 自2019年,正式把个税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以后,国家在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上就不断做加法。 去年更是把婴幼儿照护、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拔高了不少。 按照相关计算方式,虽然起征点还是5000元不变,可加上专项附加扣除,再减去三险一金,理论上来说,个人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0万元的,基本不用缴纳个税了。 好处是很明显的,据统计,去年全国大约有6700万人享受到了该项政策优惠。 最起码落实了减负的目的,一定程度相当于派发红利了。 就是有不少网友自嘲道:可惜我所有收入加起来也没有5000,连享受红利的资格都拿不到。 早在个税起征点还是3500元的时候,个人纳税人的规模就有将近1.6亿,当起征点调到5000时,一下便锐减了9000多万。 换言之,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仅有6000多万,3500到5000档次的有差不多一亿,而当前全国就业人口在7.4到7.5亿之间。 也就说有接近6亿劳动力工资不到3500元, 这与 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 状况还挺相符的。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23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39218元和33036元,平均到每个月也就是3000元上下。 如果分城镇和农村两个区域来讨论的话,那差距就更大了。 《中国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21》里面提到,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.64亿, 与 5000 元起征点还差了一倍有余,可以看出 个税 的 覆盖面 并不算大。 突然想到在更早时间,网上流行过一些段子,什么“30岁月入不过万算失败吗”“全国平均工资8000元,你拉后腿了吗”。 如今看来莫名有些黑色幽默,但更多的是心酸。 要说这些段子全是空穴来风,倒也未必无因,毕竟在8年前,某官媒就曾刊登了一篇文章,题为《2024年,中国开始进入高收入阶段》。 文章引用了一个“很重要”的数据,人均国民总收入(GNI)。 按照2022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标准,只要迈过了1.32万美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门槛线,就可以定义为高收入国家。 我国去年人均国民总收入,按美元计价为1.26万美元,确实很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了。 可问题是GNI并非大家所理解的可支配收入,实际作用与国民生产总值(GNP)相当。 虽然不是很懂联合国把GNI和GNP归为一类的意义在哪里,但对某些专家来说,这足以作为事实佐证了。 再加上懂王和美国国会不辞辛劳给咱们抬桥子,最后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是“既定事实”,还不用等到2024年。 要说文章完全说错了,也不是,因为按照网上的一些动态,某些人的确挺发达的。 在10月初,有位孝子贤孙把家里存款24亿,珍藏宝物无数的现实给晒了出来。可据网友们抽丝剥茧一番侦查,这位好大孙家族的财产状况似乎有点“虎里虎气”。 与之相比,某鲶鱼炫耀家里有9位数存款都不算事了。 看得出来,某些二代、三代很有拨乱反正意识,非得闹腾到引起相关单位的调查兴趣,才作罢。 其实随着这些年严打步伐的越发收紧,不断有大老虎浮出水面,相当一部分是小官巨贪,像前几天《人民法院报》刊发了关于李某某贪腐案的公告,据称涉贪金额达到31亿,刷新了近几年的记录。 而这位李副市长,在任地区的人生育率,工资都非常低,可以说是直接趴在老百姓头上吸血了,一时间舆论哗然。 不说贪腐案的刺激,哪怕是被造谣得沸沸扬扬的“天价拆迁”,都时刻挑动着老百姓的神经,网上极端言论此起彼伏。 怨气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浓重,除了经济下行期,大家荷包越来越扁塌外,更关键一点是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愈发严峻了。 要说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,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那时正值改革开放。 要谈国运,先要谈发展,这第一桶金就显得相当重要。 这里说的金指的是资本,无论是搞市场经济,还是融入全球化节奏,都不离开对资本的运用。 对原始资本的快速积累和运用,让80年代的国内经济迅速挤进了快车道,并一路高歌,成为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。 只是到了中后期,还是和其他国家一样,不可避免出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。 有人趁机鼓捣,指出资本的原罪性,并倡议加大、甚至回归计划经济的脚步,说这样才能调节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。 必须先说明一点,改革开放绝对是当时的唯一选择。 如果不搞市场经济的话,别说什么先富带动后富、产业升级,大家伙能不能逃脱温饱线还是未知之数,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成为大号版古巴。 另外,资本并没有好坏之分,最终能出来什么样的效果,主要看怎样操作,如果因为害怕问题,而忌讳发展,无疑是因噎废食了。 回归到收入分配不均的诱因,是以往对资本的配置和运用太过粗放了。 不过从历史角度来说,也是不可避免的。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,相比国内资本,外来资金才是资本的大头,也就是俗称的热钱,这是那时候国内最需要的资本来源。 要吸引热钱涌入搞发展,首先得把门户打开,同时各方面优惠政策也要尽量到位,不然全世界国门大开的经济体那么多,有些底线还放得更低,凭什么让外来资本流入中国? 在市场化建设这块,当时国内虽然还处于小白阶段,也知道过度依赖资本的坏处,一个处理不好,很容易像泰国那样,成为自由市场的牺牲品,变成西方的血包。 只是发展重要性高于一切,对资本的精细化配置,只能后续一步步来了,因此有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说法。 现在的情况是,由于早期对资本的运作,并没有非常完善的监管和调控机制,所以才出现资本横冲直撞,某些有心人投机取巧,空手套白狼的情况。 大老虎们就是这么来的。 同时,收入分配不均,贫富差距拉大,也成为制约内需增长,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本原因。 老百姓的荷包始终鼓不起来,还要看着富的越富,穷的越穷,难怪怨气会这么大。 要解决这个问题,首先一个,从政策、行动上让利于民,给大家减负。 其实有关这方面的宏观调控一直密锣紧鼓进行中,像提高个税起征力度就是一个。 或许大家有所疑问,不是说这个政策覆盖面太窄,不管是3500还是5000,对于连月收入3000元都没有的人来说,意义不大么。 上层之所以一再强调这个政策,突出了他们对个税征收的重视。 根据过去几次重要会议的内容,看得出来,官方要对税收结构进行切实优化,提高个税的地位和执行力度。 例如增加综合所得的范围,哪些该免,哪些该收,更加详尽细化。 另外加强大数据监管力度,增加顶层避税的难度,把逃离国家监管的那一大截不可控税收找补回来。 只有这样,国家才有余力实现“侧重公平原则”,针对中下层群体的再分配; 地方要缓解财政压力,也不用再往交通罚单创收、对中小企业实行一刀切制裁等 “异常非税收入”上想办法了。 这并非是要拿富人动刀,而是对资本运作监管的一种完善和加强,只有让资本运作由粗放走向精细化,才能为下一步收入调控打好基础。 结合10月10日,国家发改委公布的《民营经济促进法(草案征求意见稿)》,释放出来的信号显而易见,国家允许大家在合理规则下各凭本事,创造财富,但想再玩投机倒把,然后转移国外那一套,是越来越难了。 主打一个趋向公平。 虽然不强求顶层们都成为于东来,拿够所需的,剩下分给手下员工,充分响应国家“第三次分配”的倡议。 但如果资本家们一味高喊“白花花的银子都给了穷人,造孽啊”,只会让收入不均的局面愈加溃败,提振经济更无从谈起。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,对于中产群体,应当适当救危扶困,最起码要稳住这个群体的比例,别再出现大规模中产返贫的现象。 中产并不是一个伪命题,某程度上,它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,一旦这个群体出现崩塌,后果会十分严重。 这段时间金融、房地产的相关指标会变得这么难看,中产大面积返贫就是其中一个因素。 更糟糕一点,是产生的负面连锁效应。 老百姓好不容易通过努力,跃迁成为中产群体,稍稍体验了一把精英阶层的富足,却因为经济危机来临,导致大规模裁员潮、金融震荡,最后从中层掉到底层,甚至跌穿底层,进入深渊。 对于中产来说,断供的确是深渊般的存在了,不仅房子没了,还有一辈子偿还不清的债务。 所以不难理解,最近上层为何要动真格,既要降准降息扶起金融,又要降存量房贷,缓解断贷潮,有部分原因是要给中产们缓一口气,别崩掉了。 只要中产群体慢慢壮大,也就代表着脱贫的人群日益增多。 总的来说,只有着手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,让老百姓看到逐步富起来的希望,才真正谈得上刺激消费,提振经济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相关文章
随便看看